多年以后,北京東五環(huán)外的出租屋里,面對那鍋集納了娃娃菜金針菇香腸魚丸的米粉,我將會回想起在韓國高麗大學做交換生的那段并不遙遠的時光。那道“香蕉青菜湯”已如一個傳說,在我的朋友圈名震江湖。
故事要從大三說起,那是我第一次離開有媽的家和有食堂的大學,在異國他鄉(xiāng)開始為吃飯問題發(fā)愁。我剖析了當時的處境:第一,學校的食堂只供應周一到周五的中午,晚餐和周末需要自理;第二,我窮,在學校外面的餐廳吃飯是很貴的;第三,買食材自己做相對便宜,最便宜的水果莫過于香蕉,最便宜的肉莫過于雞肉。在此基礎(chǔ)上,我的不靠譜做飯生涯踉踉蹌蹌地起步了。
(資料圖)
這是20歲的我第一次大規(guī)模做飯,為此特地在如今已經(jīng)消失的“校內(nèi)網(wǎng)”開了一個相冊,記錄做的每一道菜。限于經(jīng)濟基礎(chǔ)和上層建筑都不太行,我的菜單朝著一種獨特的氣質(zhì)一騎絕塵。
視覺中國供圖
一方面是食材上的,青菜、雞肉、香蕉、面包,是絕對主力——我吃過香蕉拋餅,于是默認香蕉屬于“菜”,而且加熱后的香蕉的確很香;另一方面是做法上的,中華美食博大精深,描述烹飪方式的動詞就蔚為大觀,燒烤炒炸煸煎燉蒸……但這些美妙的動詞與我關(guān)系不大,我主攻煮,燒開水,放進去食材,加調(diào)料,收工。
在水煮青菜、燉雞湯、香蕉三明治等平平無奇的菜式之后,終于,一道“香蕉青菜湯”橫空出世。當我在相冊曬出成品后,在國內(nèi)圍觀的同學們陷入沉默,我嘗了一口后,也重新思考香蕉的去留。那道湯,怎么說呢,青黃相間,不宜放圖。
這也成為我在做飯領(lǐng)域的里程碑事件。之后與做飯的愛恨情仇,要在工作后才能再續(xù)前緣。
在天下父母口中,做飯大概都是很方便的,輕輕松松,一桌子菜;但對我而言,眼前浮現(xiàn)的是一套復雜的流程:買菜洗菜做菜,洗刀洗鍋洗碗,收拾冰箱灶臺,最后還得扔廚余垃圾……外賣不香嗎?
然而,明天與意外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經(jīng)歷過那段居家時光,我深刻意識到糧食安全還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養(yǎng)活自己是一個青年除了工作之外的必備技能——當然,可以有簡化版。
目前為之,我發(fā)明了四大寬容度極高的“菜系”:一是年糕炒一切,年糕有寧波年糕和韓國年糕兩種,配上一種肉一種蔬菜,下鍋一起炒;二是米粉煮一切,奶鍋煮開水,放濃湯寶,下米粉,再冰箱里有啥放啥;三是意大利面拌一切,以金槍魚罐頭或者肉醬罐頭打底,配上能生吃的蔬菜;四是飯團捏一切,電飯鍋煮一大鍋雜糧飯,放進去香腸金槍魚泡菜蘿卜干堅果等耐凍的食材,配各色醬汁,捏成一個個飯團,進冰箱速凍,每次吃一個,微波爐加熱即可。
這四道菜的共同特征是,葷素搭配,營養(yǎng)均衡;最關(guān)鍵的是方便,一個鍋解決做飯問題,一個盤解決吃飯問題,主打“降本增效”。
據(jù)說現(xiàn)在有門網(wǎng)絡(luò)顯學——“做飯糊弄學”,備受兩大群體追捧:一是在國外念書的中國留學生,有著一個“中國胃”卻沒有相匹配的廚藝;二是在異鄉(xiāng)打拼的年輕人,上班已經(jīng)夠累哪有工夫下廚。正好,兩條我全都體驗了。如果說前者主要受制于水平,那么后者則受困于時間的牢籠。
在節(jié)約時間這件事上,年輕人創(chuàng)意無限。除了“XX一切”的萬能公式,還有幾大原則:非必要不切菜,能用手掰就不用刀切,由此省去洗砧板菜刀的工序;非必要不裝盤,能用一個鍋絕不用兩個,在鍋里直接吃,既有“鍋氣”還能少洗個碗;非必要少用油,能蒸煮就別煎炸,既健康還好洗,味道什么的放點調(diào)味料就都有了……
對于我的做飯理論,我媽最初的評價是,糊弄;但是成年人懂得權(quán)衡利弊,她看到我能吃上熱飯了,還不是外賣了,她又表示認可——雖然糊弄,但我畢竟已經(jīng)邁出了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小步。
在認識到生活的嚴峻之后,年輕人依然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了小日子,對做飯這件小事,做得出來,吃得下去,這是一種做飯的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