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推遲上演將近一年的作品,被院長馮遠征形容為“越沉淀越厚重”——這部去年北京人藝七十華誕時以片段呈現(xiàn)的《晚安,媽媽》,在首演前4天因主演龔麗君身體原因而推遲,時隔近一年,該劇以全新陣容再出發(fā),而這一次,龔麗君成了導演之一。
龔麗君
此次北京人藝是以“全女班”打造女性題材話劇,從導演到演員、戲劇構(gòu)作,都是女性。據(jù)悉,《晚安,媽媽》是美國劇作家瑪莎·諾曼的代表作,1983年獲得普利策獎,以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在一個晚上的交流對話為串聯(lián),將作者最擅長的嚴肅女性題材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示。作品從女性的角度出發(fā),對家庭、婚姻、生活進行了一番嚴肅認真的探討。以往只有兩位女性角色的話劇并不多見,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甚至是首次出現(xiàn)。雖然劇中探討的問題有些沉重,但是此次排演卻不希望用沉重的方式去展現(xiàn)。去年該劇首次排練時,作為項目人的龔麗君搭檔同班同學陳小藝聯(lián)袂出演,但由于個人身體原因,首演前4天,龔麗君經(jīng)過慎重考慮,決定暫時放棄,“這個戲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是堅持不下來的。”今年再度排演,劇院啟用舞臺中堅力量張培和孫翌琳搭檔,導演也由唐燁搭檔龔麗君。
(資料圖片)
為了不讓中國觀眾在心理上產(chǎn)生距離感,劇組首先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把語言盡量捋順,將文本中黑色喜劇般的幽默表達出來。唐燁表示,作品雖然是在講親人之間的關(guān)系,但更深層的是探討生命的意義,“作品探討的不只是親人們在同一屋檐下心理的疏離感,還有對生命的意義,如何有尊嚴地活著等問題。”在唐燁看來,“如果說這部戲有所謂的本土化改編,其實是跟現(xiàn)代人的思考相結(jié)合的。比如原作中女兒因為患有癲癇而有自殺傾向,但我們又加入了抑郁癥的因素?!彪m然話題很沉重,但唐燁說,“我們并不想讓觀眾看完以后越思考越覺得沒有希望,我們還是想傳遞生活是有希望的,所以我們依然保留了它最后的結(jié)尾。就是當女兒真的離去以后,媽媽頑強地起來繼續(xù)去撥通兒子的電話,一切還要繼續(xù),生活也要繼續(xù)?!?/p>
唐燁
全劇場景極其簡單,一間客廳,一對母女,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里,通過兩個人的對話來展現(xiàn)生活和人物,表面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涌動著生活真相。為了接近生活、還原生活,該劇在排演過程中,演員們每天都將自己的生活感受帶入其中,“我們對親人能不能真的理解,人和人之間能不能溝通?”劇中飾演母親的張培之前的角色定位幾乎都是大青衣,此次飾演媽媽,她將自己的思考帶入到作品中?!叭绾螐囊婚_始交代了結(jié)局,后面還吸引觀眾看,這是對演員的考驗。”飾演女兒的孫翌琳雖然年輕,之前卻在人藝舞臺上多次飾演媽媽甚至老太太,此次她和張培都沒有按照自己熟悉的套路選擇角色,頗具期待。而唐燁則表示,“這對母女關(guān)系和我們通常意義上看到的不太一樣,媽媽其實更像女兒。我們還特別設(shè)置了一段這樣的戲,晚飯后,女兒在整理廚房、收拾一切,媽媽很悠閑地聽著收音機坐在后花園里,這個畫面是之前沒有的,是我們衍生出來的。在這組人物關(guān)系里,媽媽更自我?!?/p>
張培
孫翌琳
值得一提的是,兩位女演員甚至提出不化妝出演,在小劇場的環(huán)境中為觀眾呈現(xiàn)最真實的狀態(tài)。7月5日起,該劇將在人藝小劇場開啟首輪演出。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曉溪
責任編輯:常林(EK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