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書法領域,流傳百世的書法名家不勝枚舉,然而若論最顛狂的書法大家,非張旭、懷素、米芾三人莫屬。就拿張旭、懷素二人來說,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嗜酒如命,酒后成顛,借似顛似狂進入心流之境,不管什么地方,揮筆作書,多出神品,世人稱他們二人為“顛張狂素”;而米芾舉止怪異,不僅憑高超書法藝術成就位列宋四大家,且尤愛硯石,見到奇石就拜,與石頭稱兄道弟,其顛之意境直追張、素二人,被世人稱為“米顛”。
一、不同的身世,相似的發(fā)軔
張旭出生在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江蘇蘇州人,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他的母親陸氏為初唐書法家陸柬之的侄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yè),家學淵博,張旭的書法得益于陸氏家族書法的傳承。其書法被皇帝詔定為一絕,可見他的名聲、身價猶如現(xiàn)在的網紅,當時人們只要能得到他的片紙只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珍藏。據(jù)傳說,有一個窮人特意搬到他居住的地方當鄰居,經常寫書信給張旭,張旭每次見到鄰居的書信都要回復,時間久了,他的鄰居把張旭回復的信件賣掉,一下子由窮人變成了富翁。
(資料圖片)
懷素出生在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開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俗姓錢,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曾祖父:錢岳,唐高宗時做過緯州曲沃縣令;祖父:錢徽,任延州廣武縣令;父親:錢強,做過左衛(wèi)長史;叔父:錢起,大歷十才子之一;以"狂草"名世,史稱"草圣"。自幼出家為僧,進入佛門后,在參禪之余,喜歡練字,更是喜歡練習草書,由于買不起紙張,只好在寺院的墻壁上、衣服上、器皿上,芭蕉葉上,練習書法;為了練字,就種好多芭蕉樹,在芭蕉葉子上過過癮,自己發(fā)明還制作了一塊漆盤和一塊方板練字,廢棄的毛筆堆積成丘,后來他專門建造了一個墳墓埋葬禿筆,被稱為“筆?!?。
米芾出生在北宋皇佑三年,即公元1051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米芾出生在襄陽的一戶官宦之家,家境還算富裕。父親曾在濮州為官,喜愛書畫藝術,官至左武衛(wèi)將軍。米芾七八歲進入學堂,讀書習字,啟蒙老師是襄陽書法家羅遜。他十歲時就開始學習周越、蘇舜欽的書法,就能獨自刻寫碑文。因為他的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
米芾畫像二、大放異彩的顛狂之舉
1、顛張擅“呼書”、“頭書”,無人能及
張旭與賀知章同為陸氏外甥,張旭的母親陸氏是書法家陸柬之的侄女,賀知章也是江南陸氏族人的外甥。由于有共同愛好,都喜歡飲酒作詩,善于醉后書法,他們之間的友誼非常親密,經常在一起飲酒。只要發(fā)現(xiàn)誰家有好的墻壁或者屏風,就忘乎所以、興致勃發(fā),揮筆題字,龍飛鳳舞。
每次飲酒大醉后,便提筆作狂草,高喊狂奔,揮筆大叫,也是最早的“呼書”鼻祖了。有時興致來了就將頭浸入墨汁中用頭書寫,因為一些怪異的表現(xiàn),被當時的人們稱他為"張顛"。酒醒后看見自己用頭寫的字,認為它神異而不可重新得到。
張旭畫像2、懷素和尚,酒肉穿腸過,狂草世間留
懷素出家當和尚后,在寺院從來不拘小節(jié),魚肉不忌,嗜酒如命,一天之內要醉倒多次,有時酒酣興起,揮筆在寺院的的墻上、衣服上、器皿上隨意瀟灑,所寫的草書更加有奇趣。被時人冠稱為“醉僧”、“狂僧”之名。
他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墻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于張芝、張旭。《金壺記》說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為酒,狂筆自通天",他志在"狂草"而已。
懷素畫像3、米顛憑借“刷字”,刷出一個宋代書法四大家
米芾在行為舉止穿著方面的怪異和癲狂形態(tài)而被當世人起的一個名號叫“米顛”,他自稱“刷字”,明里自謙而實際點到精要之處,“刷字”體現(xiàn)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心盡勢盡力。米芾的性格比較喜歡行書,后來在黃州時,與蘇軾相見后,聽從蘇軾的建議開始學習晉人的書法,他開始尋訪晉人法帖,潛心魏晉,以晉人書風為標榜,尋訪了不少晉人書法字帖,就連其書齋也取名為“寶晉齋”。他對古代書法家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王文治贊其“天姿轅轢未須夸,集古終能自立家”。
三、人雖癲狂,藝術成就顯著
1、草圣張旭的字如虎踞龍踞,獨具風格
張旭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tǒng)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chuàng)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并因此而得草書之神,有人說他粗魯,給他取了個張癲的雅號。其實他很細心,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啟發(fā)寫字。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癲如狂。偶有所獲,即熔冶于自己的書法中。因此他的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被唐文宗詔定為大唐“三絕”。
他的草書看起來很顛狂,但章法卻是相當規(guī)范的,他是在張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礎上升華的一種狂草。他的草書是在激越情感牽動下促使節(jié)奏加快,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龍盤,表現(xiàn)一瀉千里之勢。由于在線條的動蕩和質感上加入了盛唐的藝術氣息,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狂放的草書風格。
張旭《古詩四帖》局部2、懷素草書嚴謹,結字簡練,藝境高遠
懷素當時還是一名少年和尚時,就以書會友,當場表演懸空作書,“粉壁長廊數(shù)十間”,運筆迅疾,狂姿逸態(tài),層出不窮,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huán),奔放流暢,一氣呵成。懷素善以中鋒筆純任氣勢作大草,如"驟雨旋風,聲勢滿堂",到"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的境界。雖然如是疾速,但懷素卻能於通篇飛草之中,極少失誤。他的草書嚴謹,結字簡練,體現(xiàn)獨特的草書藝術風格。
懷素《自敘帖》局部3、米芾書法形式多樣,筆勢之險當為時人第一
米芾平生于書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對古代大師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芾學書在傳統(tǒng)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渦,生活相對安定,后當上書畫博士,飽覽內府藏書,熟諳千載故事,古人得失,如數(shù)家珍。他少時苦學顏、柳、歐、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實的基本功。王獻之的《中秋帖》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他的書法并沒有定型,還沒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門檻。但是后來對他影響最深的是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了。
他最推崇的是顏真卿的《爭座位帖》,認為可以當做范本教人。他認為褚遂良的書法“隨意落筆、皆得自然”,真正達到“如熟馭陣馬,舉動隨人”的境界,因此學習褚遂良的書法最久,影響也最大。米芾在學習唐人書法后進行反思,發(fā)現(xiàn)唐人書法的缺陷與不足繼而轉學晉人“尚韻”的用筆精髓,以期望達到瀟灑俊逸、平淡天真的意境。米芾集眾家之長,這在本質上講是他立意創(chuàng)新對“趣”追求的心理表現(xiàn)。
直到米芾五十歲以后,通過學習羊欣書法,才確立了自己書法風格。由于米芾舉止怪異、瘋癲不止、狂放不羈,其書法作品,一味好“勢”,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詞》也是如此。他的書法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有體勢駿邁的,也有呈怪異的山峰形狀的,不過要是論其筆勢之險,可以說他是那個年代唯一一人。
米芾《清和帖》局部總結
張旭書法驚濤駭浪般的狂放氣勢,節(jié)奏韻律的和諧頓挫,字間結構的隨形結體,線條的輕重枯潤等變化都達到了草書的最高水準,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的出現(xiàn)影響了后來歷代幾乎所有的大書法家。懷素生活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時代,他不在意當代的審美潮流。他更多地在"一筆書"的領域探索,繼承了張芝、崔爰、杜度以及王獻之的書法傳統(tǒng),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
米芾的書法在宋四家中,列蘇東坡和黃庭堅之后,蔡襄之前。米芾傳統(tǒng)功力最為深厚,尤其是行書,實出二者之右。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從米芾的手跡來看,“刷”字將米字的神采活脫脫地表現(xiàn)出來。米芾的書法影響深遠,尤在明末,學者甚眾,像文徵明、祝允明、陳淳、徐渭、王覺斯、傅山這樣的大家也莫不從米子中取一“心經”,這種影響一直延續(xù)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