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論說三國人物,已經(jīng)比之前或者傳統(tǒng)的看法要更理性和科學(xué)了。至少在評鑒一個人物的時候,我們會在演義的基礎(chǔ)之上,更多參看歷史記載的實際情況。鑒于此,三國人物的爭議性也就更大了,比如曹操,比如周瑜,比如劉備,比如呂布,比如諸葛亮。
當然,三國名氣最大的人物還要算諸葛亮,在演義中,諸葛亮基本算是男一號,被羅先生濃墨重彩,深入刻畫,逐步神化成了一個智慧之神,用魯迅的話說,都"近似妖"了。因此,這也引發(fā)了很多歷史迷們的強烈反對,甚至認為諸葛亮被演義嚴重神化,而實際水平很爛等等。但客觀而言,諸葛亮這個人的能力還是有的,只是他的短長,我們必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資料圖片)
拋開演義中的完人諸葛亮不談,客觀來看諸葛亮,他主要長于政謀和治理人民,說白了就是做行政工作的能力非常強,甚至可以說,他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政治家,而且其人的政治素養(yǎng)和政治才能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諸葛亮的短板在于他的軍事能力,在軍事方面諸葛亮也是各有短長的,在軍事上他的長處是按照傳統(tǒng)的軍事方式治理軍隊,甚至排兵布陣,但是他在軍事上的短處在于太過于默守陳規(guī),中規(guī)中矩,忽略了軍事上的成功主要在于對軍事計策的靈活運用。
也正是因此,諸葛亮這個人做事辦事都太過刻板,有一個人,和他就形成了對立面。此人就是魏延。在蜀國開國時期,魏延雖然能力不錯,但是并不能排到前五,因為劉備時期,優(yōu)秀的將帥還是有一些的,比如關(guān)羽、張飛、馬超、黃忠、霍峻等等。但是到了劉禪時期,劉備時期的開國名將們基本都全部凋零,后來連趙云也撒手人寰。因此這時候魏延作為一員杰出將帥,他便更加凸顯,幾乎是諸葛亮屢次北伐時期最重要的統(tǒng)兵將領(lǐng)。
但是魏延這個人客觀來看,也有其短板和長處。魏延的長處是善于統(tǒng)兵,算是一位懂兵的將帥。但他的短處卻是性格剛傲,另外不善于人為處事,因此出處得罪人,比如諸葛亮丞的得力助手楊儀,他就和楊儀兩人水火不容。這還不算,最重要的是,他在心里甚至對諸葛亮的統(tǒng)兵方略也是非常不屑的。就算魏延不說,但以諸葛亮之心智,他怎能會不知道呢?
他們二人最著名的矛盾點就是人人皆知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謀,但被諸葛亮以"太危險、成功的幾率太低而徹底拒絕"。這事讓魏延非常失望。(在此處需要附注一點:有小伙伴說既然此時的諸葛亮尚沒有經(jīng)歷失敗,不知道北伐多么困難,后來他北伐無法成功,為何不采用子午谷奇謀呢?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都知道一個計謀的成敗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說白了就是時機非常重要,第一次北伐,曹魏毫無防備,子午谷奇襲的成功率是最高的,到以后曹魏對于蜀漢方面的防備就已經(jīng)加強了,再想采用也來不及了。)其實說到底,子午谷奇謀就是一次性計謀,而且還僅限于第一次北伐,如果成功則就成功了,如果失敗則就失敗了。
但是按照魏延的建議來看,在第一北伐的背景下,應(yīng)該還是有可實施性的。首先曹魏在諸葛亮北伐之前,對于蜀漢的防御相對較弱。其次,以魏延的統(tǒng)兵能力,挑選5000精銳,實施突襲的勝利幾率也還是有的。但是諸葛亮向來追求穩(wěn)妥,但殊不知古今中外的大勝仗都是靠奇襲或靈活運用軍事方法取勝的。甚至可以說,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是諸葛亮北伐唯一一次勝算的機會,但被錯過之后,諸葛亮不僅再也沒有機會使用子午谷奇謀,而且他的北伐再也沒有可能取得勝利。
或許正是因為諸葛亮和魏延在軍事方略上的意見分歧,造成了兩人的信任危機。這種信任危機其實一直潛在,但是沒有爆發(fā)而已。一直到諸葛亮死前,他在安排后事時,這種信任危機終于擦槍走火了。魏延作為蜀漢最重要的將領(lǐng),但諸葛亮卻在交代后事的時候,把軍權(quán)交給了一個魏延最為瞧不上的楊儀,而且這個楊儀呢也不是個什么賢才,而是一個骨子里貪圖名利的小人。
其次諸葛亮的安排又對魏延充滿了殺機,其實這就是他們之間的信任危機。如果他們之間不存在信任危機,那么諸葛亮根本犯不著如此處心積慮,甚至安排了對魏延下手的殺手馬岱。結(jié)果,正如諸葛亮所預(yù)料。那么也就可以說,諸葛亮是設(shè)計好要殺掉魏延的。
但是諸葛亮殺掉魏延,到底處于什么目的呢?我們現(xiàn)在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來看一下。諸葛亮對于蜀漢的忠心絕對是不容置疑的,也正是因此,在諸葛亮看來:在他死后,就沒有誰比魏延的資格更老了,再加上魏延一直是蜀漢的軍中棟梁,魏延將理所當然順利成為蜀漢的軍界第一號人物。但是魏延性格剛傲,一般人又威懾不住他,就會很危險。同時,諸葛亮經(jīng)過多年北伐后,應(yīng)該在死前對自己的北伐方式是質(zhì)疑的,但魏延卻是一個北伐的強有力支持者,因此諸葛亮一旦死去,魏延若要繼續(xù)北伐,那么蜀國的老百姓就會受不了,經(jīng)濟和民憤會對蜀國造成巨大的壓力,但卻沒有誰能控制魏延這頭猛虎。因此,在諸葛亮看來,既然難以控制,不如殺掉,以安定蜀國。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在諸葛亮看來:魏延此人不死,蜀國將必亂。但是諸葛亮的擔(dān)心正確與否,因為魏延死了沒法驗證。不過魏延死后的事卻遠遠超過了諸葛亮的預(yù)料,因為魏延一死,楊儀回去后要官不得,胡亂咬人,終被賜死。其次,諸葛亮的得意門生姜維不斷北伐,導(dǎo)致蜀國的經(jīng)濟社會更加困窘,而宦官黃皓亂政,姜維不但對付不了,還被嚇跑,諸葛亮的兒子則干脆直接為了自己的官位不但不反對黃皓,還附和黃皓,這樣以來,蜀國不僅沒有因為殺了魏延而顯得更好,反而顯得更加亂了。正所謂:不殺魏延,蜀國必亂,但殺了魏延,結(jié)果卻是蜀國更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