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資料圖)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建造時間較早、使用歷史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如今它成為國家文化公園。8月9日起,央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CCTV-9)晚八點檔,將播出紀錄片《大運河之歌》,帶你聆聽運河故事。
還記得“夏日故事匯”上,浙江大學藝術(shù)與考古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林留根介紹的獨木舟嗎?這艘出土于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獨木舟,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在8000年前就掌握了水上航行的技術(shù),從8000年到5000年再到3000年,我們民族的先人克服種種困難,不斷打破山川地域的阻隔,開鑿了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延續(xù)時間最久的人工運河。在我看來,這艘獨木舟承載的,就是我們中國人的詩和遠方。”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建造時間較早、使用歷史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它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榮于唐、宋、元、明、清,斷航于清末,重振于當代。中國大運河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大平原與江南水鄉(xiāng)上,自北向南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代表了工業(yè)革命前水利水運工程的杰出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產(chǎn)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作為世界水利航運工程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造,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今天,它成為國家文化公園。
六集紀錄片《大運河之歌》將以時間為軸,以文明創(chuàng)造、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工程智慧、文化影響和傳承利用為故事主線,深入挖掘大運河承載的深厚文化價值和精神內(nèi)涵,將歷史文化與現(xiàn)實相交融,呈現(xiàn)出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面貌。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祖薇薇
責任編輯:常林(EK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