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咱們口袋里的錢有沒有變更多,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2023年的一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相較于2022年同期,各省份的名義增速都不低于3%。
也就是說,從平均數(shù)來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都是呈現(xiàn)正增長,如果我們自己回溯發(fā)現(xiàn)收入是減少了,說明拖了其他人的后腿。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一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區(qū)是上海,其次是北京和浙江,金額分別為22663元、20630元和19366元,與其他省市拉開了很大的差距。
(資料圖)
而居民可支配收入最低的三個省份,分別為甘肅、新疆和西藏,金額分別是6068元、5713元和4832元,受制于自然條件等客觀因素,經濟發(fā)展之路任重而道遠。
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居民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也就是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用這個概念來衡量老百姓的荷包,再合適不過了。
當然,我們肯定不能跟最好的比,也不好暫時落后的比,我們看看平均水平。
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870元。有8個省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是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天津、廣東、福建和山東,目前成為“萬元戶”的省份有12個。
那么,如果我們的可支配收入低于一萬塊錢,那就說明暫時比較落后了。
可是,數(shù)據(jù)確實比較好看,但大家的感受卻有點反差,身邊的人都覺得手上的錢并沒有增加,荷包好像還越來越瘦了呢?
第一,消費支出占比提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反正我現(xiàn)在每個月花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開支,比前些年確實要高出不少,而且我還經常會在網上薅羊毛,消費支出的占比依舊提高了。
從工資收入來看,可能其他低收入人群稍微有些增長,拉動了整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但我的薪酬,卻沒有任何提高,反而減少了一部分福利。
像我這樣工資沒有變化甚至有些下跌的人群不在少數(shù),但在整個社會群體里,卻屬于占比很小中高檔的收入水平,所以對全省的數(shù)據(jù)影響很小。
可是與咱們息息相關的商品都在漲價,每個人都需要花更多的錢去解決生存需求,即使收入略微增長的朋友,最后能存到口袋里的錢,必然也是減少了。
第二,“不露富”是普遍心態(tài)。
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網上有一些人喜歡“炫富”,讓大家覺得好像別人都很有錢,機會到處都是,可自己賺錢就比登天還難。
我不否認確實有很多有錢人,但絕不會有那么多有錢人,大多數(shù)的財富只屬于小部分人,真正的有錢人不需要“炫富”,需要靠“炫富”找存在感的人,往往比我們還窮。
小康家庭慢慢完成了“財不外露”的習慣,也深知“悶聲發(fā)大財”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后疫情時代,社會層面上太缺錢了,自己不能露富,否則會帶來一些麻煩。
且不說自己的親朋好友會借錢,萬一被某些人盯梢,還會有安全方面的風險,所以現(xiàn)在“哭窮”是一種常態(tài),從而營造出了大家都很拮據(jù)的感覺。
第三,清負債進程在加快。
中國的老百姓,存錢的本領是真的厲害,明明銀行卡里有余額,還是要勒緊褲腰帶,盡量多存一些錢,這樣才有安全感。
之所以大家都喜歡存錢,一方面是因為有錢才能確保日子不會越來越差,另一方面是自己名下還有負債,希望存夠了錢就全部還清。一身輕松。
于是,各大銀行都被提前還房貸的客戶包圍了,有些銀行甚至已經排隊到了明年。
老百姓的訴求也很簡單,自己的錢沒有投資和理財?shù)那?,貸款又在每個月收利息,那就提前還了吧。
雖然無債一身輕,但是很多人的存款也就見底了,荷包怎么能不空空如也。
所以,人均可支配收入確實提高了,可我們也確實覺得荷包變癟了,這二者并不沖突,只能說隨著經濟的持續(xù)復蘇,以后荷包應該會越來越鼓吧。
(感謝您的關注,我是金融圈小大佬,期待您的咨詢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