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合肥7月31日電(劉鴻鶴)7月31日,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溪口鎮(zhèn)石田村村民汪錫熊像往常一樣,拿著一沓信件走街串巷,將一封封家書送到村民手上。2004年,汪錫熊從父親汪恒運的手里接過這份“義務郵差”的工作,這一干就是十九年,更讓人驚訝的是,這“義務郵差”的工作,從他爺爺汪蓉舫手上就開始了,至今祖孫三代已經連續(xù)送了56年,從未要過任何報酬。
(相關資料圖)
“我們村子相對較大,有7個小隊300多戶。當年郵遞員送信不熟悉村里的情況,一家一戶地找不僅費時又費事?!?/p>
汪錫熊正在整理信件。劉鴻鶴 攝
汪錫熊說:“我爺爺退休后在家沒事,就看看報紙,養(yǎng)養(yǎng)花。郵遞員看見后,就跟他商量,沒事的時候能不能幫忙送一下。從那以后,我爺爺就開始了幫郵遞員送信?!?/p>
從1967年始,汪蓉舫一送就是十五年,無論是寒冬酷暑,從不落下。1982年,從黃山市歙縣退休的兒子汪恒運回到石田村家中,考慮父親年老體弱,行動不便,于是幫著父親每天挨家挨戶送郵件,這一干又是二十二年。
汪錫熊走街串巷為百姓送信。劉鴻鶴 攝
“我父親退休后在家里也沒什么事干,他看我爺爺年紀大了行動不便,就開始幫著父親送信?!蓖翦a熊介紹說,“送報紙、信件還能多跟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走動走動,也挺開心的。我爺爺去世后,我父親就接了這個班,繼續(xù)為百姓義務送信?!?/p>
時間如白駒過隙,2004年,汪恒運老人已經80歲了,他的腿腳也不夠靈便了,于是他將送信的擔子轉給兒子汪錫熊。2009年,汪恒運臨終前還不忘囑咐他要堅持幫村民送信,千萬不能出差錯。就這樣,汪錫熊“走馬上任”了,這一干又是十九年。
“送信一點都不辛苦?!蓖翦a熊介紹說,“從小我就在這個村子長大,一輩子沒離開過,每家每戶我都很熟悉,跟以前上山采藥、種田,那還是要輕松許多的。而且從小就受爺爺和父親的影響,我覺得這就是家風的傳承,方便了大家,快樂了我自己?!?/p>
汪錫熊把信件送到村民手上。劉鴻鶴 攝
2023年6月21日,中央文明辦發(fā)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汪錫熊獲“中國好人”稱號,祖孫三代56載接力“義務郵遞員”,不僅體現(xiàn)了汪錫熊一家優(yōu)良的家風,也是詮釋了重信守諾的良好社會風氣。
“汪錫熊他們祖孫三代,為石田村民義務送信,村里面都是有口皆碑的,大家對他們一家這么多年來義務為百姓送信、助人為樂,這種信守承諾的行為,都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秉S山市休寧縣石田初級中學教師汪紅興說。
留守老人的門鎖壞了,汪錫熊前去幫老人修門鎖。劉鴻鶴 攝
從“雨天一腳泥”到“村村通公路”,從“一封家書”到“隨時視頻”,汪錫熊祖孫三代義務送信之路,見證了中國老百姓通訊方式的改變,也見證了中國鄉(xiāng)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汪錫熊的爺爺汪蓉舫,當時送信是在20世紀60年代,那時候交通非常落后,農村里面到處都是泥巴土路,后來到他兒子汪恒運的手上,農村已經進入改革開放年代,農村的條件越來越好。”汪紅興說,“現(xiàn)在到了21世紀初汪錫熊手上送信的時候,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手機的普及,那么相對來說報紙、信件慢慢地要減少一些。從他們三代人的身上可以印證出我們社會在不斷地進步,百姓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p>責任編輯:李墨涵(EN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