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彼岸
我們距離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還有多遠?是三年、五年、十年,還是更遠?
針對這個問題,滴滴給出的答案是“三年”。
(相關資料圖)
“2016年,我們和全球自動駕駛領域最頂尖的科學家、工程師交流,得出的認知是:‘L4自動駕駛技術大概需要10年的時間逐步進入到人們的生活’?!钡蔚纬鲂蠧TO、滴滴自動駕駛公司CEO張博說。
4月13日,滴滴在上海舉辦了“滴滴自動駕駛開放日”,向外界公布了滴滴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進展——一輛自動駕駛概念車,一款激光雷達、一個融合計算平臺,以及兩套分別面向網約車和貨運場景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在這些產品之外,我們更關注的,其實是滴滴對于自動駕駛的思考。當?shù)蔚涡甲詣玉{駛還有三年走進人們生活的時候,滴滴準備好了嗎?我們準備好了嗎?
自動駕駛的到來速度可能會超過人們的想象。
科幻小說作家和未來學家常常提及一個概念——技術奇點。這一概念認為,一項技術會在某一個時間節(jié)點出現(xiàn)速度極快的進步。如今,以ChatGPT為代表的AIGC正在上演AI的“技術奇點時刻”。
但對于自動駕駛而言,我們即將迎來的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奇點。在技術之外,自動駕駛還有技術如何落地的問題。而滴滴也在嘗試給出自己的答案。
滴滴的自動駕駛成績單
此前,滴滴在廣州和上海的滴滴自動駕駛示范運營區(qū)域上線“滴滴自動駕駛”服務,用戶只要更新滴滴App,就可以在上述區(qū)域體驗到自動駕駛服務。
自動駕駛服務上線的背后,是滴滴給出的成績單:自2020年6月滴滴Robotaxi首次亮相以來,滴滴自動駕駛團隊人數(shù)增長3倍,車輛進行了一次迭代,算法進行了“無數(shù)次”迭代;Robotaxi實現(xiàn)了主駕安全員下車,MPCI(安全接管里程)增長了100倍,未出現(xiàn)過任何主責安全事故。
與此同時,滴滴自動駕駛COO孟醒表示,滴滴的自動駕駛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第一階段,滴滴的工作圍繞駕駛安全;而在第二階段,滴滴開始思考自動駕駛服務該如何展開。
滴滴用一輛自動駕駛概念車——滴滴Neuron,給出了這個問題的初步思考。
(圖:滴滴Neuron)
這是一輛專為自動駕駛打造的概念車。Neuron取消了傳統(tǒng)汽車中的駕駛艙,從而帶來了巨大的乘員空間。滴滴官方稱,這一設計思路讓腿部空間增加了1倍,乘客可用的空間增加了50%。
其實,早在2020年滴滴與比亞迪定制的D1上,滴滴就已經開始嘗試這種“空間魔法”。D1的軸距為2.8米,而車長則僅有4.4米。而滴滴Neuron則更為夸張,在4.5米的車身尺寸下,塞進了一個3.2米軸距的平臺。這相當于在將D級車的空間,塞進了一個A級車的車殼里。如果說,D1的前后懸已經十分迷你,那么Neuron的前后懸則幾乎消失。
當然,超長軸距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例如轉向困難等等。而滴滴的解決方案,則是為Neuron配備了輪轂電機動力系統(tǒng),讓四個輪胎能夠靈活轉向,以實現(xiàn)更小半徑轉彎、斜向行駛等功能,從而抵消超長軸距帶來的“笨重感”,以更好地應對網約車常見的狹窄道路掉頭、錯車場景。
邁入技術奇點,自動駕駛從“技術”到“藝術”
如果將自動駕駛的1.0時代概括為對安全與技術的探索。那么在2.0時代,自動駕駛玩家們則需要開始思考自動駕駛的“藝術”。
滴滴Neuron最引人注目的設計,還有一條機械臂。這條機械臂可以完成駕駛員在“駕駛”之外的服務工作,例如提行李、遞水、叫醒等等。這也是Neuron作為Robotaxi,區(qū)別于其他“自動駕駛概念車”的核心所在。
在傳統(tǒng)汽車上,駕駛員承擔的不僅僅是“駕駛”這一角色。在滴滴Neuron上,我們可以看到滴滴對于這一問題的更多思考。例如,Neuron可以通過外部的屏幕展現(xiàn)轉向、到站信息,甚至可以通過投影人行橫道標識的方式禮讓行人。
對此,孟醒的概括是——自動駕駛汽車不僅僅需要“眼睛”(傳感器)、“大腦”(計算平臺),更需要與外界互動的“嘴”。從這樣一個細節(jié)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所謂自動駕駛的藝術,就是不僅僅滿足于從A點到B點,而是給從乘客體驗與平臺運營的視角出發(fā),提供最優(yōu)解。
在這一視角下,我們發(fā)現(xiàn),滴滴的自動駕駛服務開始關注更多長尾場景。例如,Neuron的傳感器,可以識別并避開路邊的水坑,避免乘客淌水上車。
而在商業(yè)運營領域,滴滴也進行了更多的思考。Robotaxi可以實現(xiàn)24小時運轉嗎?如果不可以,限制在哪里?“人”可能是一個關鍵問題。
傳統(tǒng)的出租車、網約車靠著“人停車不停”,也可以實現(xiàn)24小時運轉。但現(xiàn)在的Robotaxi卻很難做到24小時運轉。例如,如果有乘客將水灑在車內,駕駛員可以很輕松地解決問題,但無人的Robotaxi卻不一定。
滴滴的解決方案是,建立了一套自動駕駛自動運維系統(tǒng)。滴滴將系統(tǒng)的中心稱之為“慧桔港”。在這里,滴滴用AGV小車對車輛的清洗,將車輛的清洗、充電、運維,都實現(xiàn)了無人化。滴滴透露,目前慧桔港的全流程自動化率已達到90%。
乘客在乘坐出租車、網約車時,運營方需要為乘客的安全負責。而進入自動駕駛時代,Robotaxi的運營方同樣需要為乘客負責。
因此,對于Robotaxi而言,車輛的所有者、運營者,乃至車輛、算法甚至部分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者,都可能是同一主體。而對于公眾而言,Robotaxi很可能是未來一段時間成本最低、也最安全的自動駕駛體驗方案。
也許,我們很快就將迎來自動駕駛的新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