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下午,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就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有關情況舉行發(fā)布會。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表示,只要各地嚴格落實好各項防控措施,此輪疫情在兩到三個潛伏期內能夠基本得到控制。
會上有記者提問:此輪疫情中,江蘇、湖南、北京、河南等多地都出現了確診病例,且病例在不斷增加,是否意味著當前疫情已經失去了控制?目前疫情處于什么樣的階段?未來的走勢如何?針對當前的這種情況,國家將如何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來遏制疫情的蔓延?
賀青華答復稱,剛才記者提到,全國已經有15個省發(fā)生了疫情,也出現了確診病例,各地都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按照疫情防控方案的總體要求,結合各地實際,積極采取措施。從目前情況來看,疫情總體形勢可控。但是,由于本輪疫情波及范圍大,人群面廣,加之多個不同來源的輸入病例導致的本土疫情疊加,增加了整個疫情防控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但只要各地嚴格落實好各項防控措施,我想疫情在兩到三個潛伏期內能夠基本得到控制。就全國層面而言,其他地區(qū)還可能出現新的疫情,各地要加強監(jiān)測,盡早將疫情控制在萌芽階段。我們要繼續(xù)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策略以及常態(tài)化防控措施,這些措施是明確的,也是具體的,而且經歷了30多起疫情防控的實踐檢驗,證明也是有效的。
賀青華表示,從國家層面,關鍵是加強督導,抓好落實。按照第八版防控方案的總體要求,各地要堅持早、小、嚴、實,科學、精準、有力、有序、有效處置發(fā)生的疫情。內防擴散,要特別突出一個“快”字。怎么突出“快”字呢?這里有“五個第一”。第一時間全面激活應急指揮體系,實施風險區(qū)域管控;第一時間啟動重點地區(qū)全員核酸檢測,摸清底數;第一時間強化公衛(wèi)、公安、工信的協(xié)同,在最短時間內找到可能的密接和密接的密接,做到應隔盡隔,集中隔離,規(guī)范隔離;第一時間按照“四集中”要求,中西醫(yī)結合,防止輕癥轉重癥,“一人一策”全力救治患者;第一時間做好信息發(fā)布和輿論引導,爭取群眾的理解、配合,遏制疫情的蔓延。
關于“涉及到排查人員或者到過中高風險地區(qū)的人員該如何做?”,賀青華表示,控制傳染源是控制傳播流行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迅速鎖定并隔離傳染源能有效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可以阻斷傳染病的傳播流行。從政府層面,對可能的傳染源,我們采取的是“圍、追、堵、截”的策略,“圍”是范圍要大,“追”要準,“堵”要嚴,不能有松有漏,“截”要截得快,要采取這些措施,把可能的風險盡早控制住。
賀青華指出,從公民自身的角度,每個人都應該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要進一步提高防范意識,做到一防二檢三報告。
一是“防”,要繼續(xù)做好個人防護,堅持戴口罩、勤洗手、一米線等良好衛(wèi)生習慣,少聚集,不信謠、不傳謠、更不能造謠,積極配合落實各項防疫措施,積極主動接種疫苗。
二是“減”,減少跨省跨市的出行,廣大群眾要暫緩外出旅游,合理安排行程,做好個人防護,避免旅途感染風險。中高風險地區(qū)要嚴格限制人員流動。
三是“報告”,是發(fā)現異常情況要及時報告,我們每個人都是疫情防控的報告員,要積極關注疫情風險地區(qū)、風險場所的信息,政府發(fā)布和地方發(fā)布的信息,涉及到被排查的人員或曾經到過中高風險地區(qū)的人員要主動向所在地的村、社區(qū)、單位、酒店報告可疑的接觸史和旅居史。
積極配合做好核酸檢測、隔離管控、健康檢測等防控措施。如果出現了一些咳嗽、發(fā)熱、咽痛、乏力、腹瀉等癥狀,要在做好個人防護的情況下,立即就近前往發(fā)熱門診進行篩查診治。就診過程中,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不能往人群聚集處扎堆。作為個人,應該把這幾個方面工作做好,使每個人都能夠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使疫情能夠盡早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