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中消協(xié)發(fā)布老年人消費提示稱,識別“坑老陷阱”,警惕高息理財項目,遠離非法集資,包括“以房養(yǎng)老”理財騙局;不參加非法“會銷”,不相信商家“洗腦式”宣傳等。
中消協(xié)表示,第一,要從正規(guī)渠道購買藥品,警惕醫(yī)療效果顯著的食品及“神醫(yī)”“神藥”等虛假廣告。
藥品是指用于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jié)人的生理機能并規(guī)定有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質,包括中藥、化學藥和生物制品等。當前,一些不良經營者通過包裝成“神醫(yī)”“神藥”等方式推銷假冒偽劣藥品,忽悠老年人購買,非法謀取暴利。對此,中消協(xié)提醒老年消費者:
一要通過醫(yī)院、藥店等正規(guī)渠道購買藥品,并仔細檢查藥品的批準文號。除未實施審批管理的中藥材和中藥飲片外,在中國境內上市的藥品,都應當經國務院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批準,取得藥品注冊證書、獲得批準文號方能上市。消費者應盡量選擇醫(yī)院、診所、藥店等持有《藥品經營許可證》和《營業(yè)執(zhí)照》的正規(guī)場所(含電商平臺)購買藥品,仔細檢查藥品的批準文號(國藥準字號)、有效期限等,消費者可在國家藥監(jiān)局網站進行查詢、核實。千萬不要購買沒有批準文號或者在國家藥監(jiān)局網站查詢不到國藥準字號信息的藥品,以免受到假藥的侵害。
二要警惕醫(yī)療效果顯著的食品,這些食品很可能非法添加藥品,對健康有害。食品不是藥品,不具備治療疾病的效果。對于一些宣稱能治療疾病的“食品”,要么是虛假宣傳,要么很可能是非法添加了藥品。長期食用這類“食品”會對消費者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健康隱患。
三要當心網上有關“神醫(yī)”“神藥”等虛假廣告,別為了追求健康反而丟了健康。一些不法經營者為了獲取經濟利益,發(fā)布涉及中醫(yī)藥的虛假違法廣告,通過虛假或者夸大療效,誘導消費者購買和使用。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中醫(yī)藥事業(yè)的健康有序發(fā)展,也對廣大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帶來不利影響。
第二,保健食品不能治病,選對用對才能有助健康。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jié)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老年人在購買保健食品時有三點需要注意:一要結合自己身體狀況來選擇,一般情況下,每種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不超過2種,那些包治百病、無所不能的保健食品是不存在的。二要認準“藍帽子”(保健食品標志)并仔細核對保健食品批準文號。三要注意區(qū)分保健食品與其他食品及藥品的區(qū)別,按標簽、說明書的要求食用。
第三,低價旅游看似天上掉“餡餅”,實為精心布好的購物“陷阱”。
一些黑心旅行社以“團購價”“零團費”“免費游”“旅游補貼”等噱頭吸引旅游者上門,但為降低經營成本,可能會在行程路線、交通工具、餐飲住宿等方面大打折扣,并在旅途中安排各種購物環(huán)節(jié),或是在簽訂合同時將最精彩、需要付費的景點排除在低價團費之外變相加價。這些行為嚴重影響老年消費者的出行體驗,容易產生消費糾紛。
老年消費者在選擇旅行社和旅游產品時不能單純以價格為導向,要多關注旅行社的口碑以及旅游產品的品質,同時考慮自身身體狀況和承受能力等因素,并與旅行社簽訂旅游合同,詳細閱讀合同條款,了解旅游行程安排及雙方的違約責任,特別要注意合同中是否有針對老年消費者的特別條款。如果發(fā)現(xiàn)旅行社的合同有存在向老年人收取年齡“附加費”、收取高額保證金等明顯不合理之處,一定要提前與旅行社協(xié)商解決,切不可盲目簽約。此外,老年消費者在出行時,還應隨身攜帶一些常備藥品,防患于未然。
第四,投資理財不是投機發(fā)財,小心中“套”血本無歸。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經濟收入的不斷增加,我國老年人一般都會存有一些積蓄。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老年人掌握的理財知識和信息不充分等特點,打著各種項目的旗號,以“高額回報”為誘惑,布下了層出不窮的詐騙“套路”。很多老年人禁不住誘惑中了圈套,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
對此,建議老年消費者,一要主動學習投資理財知識,明確投資理財不同于銀行儲蓄存款,各種理財產品均存在一定的風險。二要去銀行、保險公司等正規(guī)金融機構購買理財產品。仔細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或者理財合同,了解理財產品的類型、風險等級、是否保本、預期收益率、投資方向或掛鉤標的、流動性安排等詳細情況。三要按照要求進行風險承受能力測評,結合測評結果挑選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注意適度投資、分散風險,既不要“押上全部家當”,也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四要警惕高息理財項目,遠離非法集資。要禁得住“高息”理財項目的誘惑,不輕信商家任何“低門檻、高回報”的宣傳,不購買通過理財群、旅游、講座、電話或者上門推銷的理財產品,不購買資金去向不明、投資業(yè)務不清、先交錢再找項目的理財產品,防止血本無歸。
如,近期,北京、廣東、河南等多地出現(xiàn)了借“以房養(yǎng)老”概念進行非法集資或者轉移老年人房產的案件,受害者損失慘重?!耙苑筐B(yǎng)老”理財騙局的基本套路是,忽悠老人將房子抵押貸款,然后將貸到的款項投資于號稱每月可得10%—15%的高息“理財項目”,老人將房產處置權交給理財公司。最初每月老人能收到相應的回報,但沒過多久,不光收益和本金得不到歸還,連自己的房子也被強制過戶,老人“錢房兩空”。有媒體做過不完全統(tǒng)計,僅北京地區(qū)陷入涉房理財陷阱的房主就超3000人,且大都為老年人。
第五,不參加非法“會銷”,不相信商家“洗腦式”宣傳。
當前,一些不法經營者假借國家“惠民工程”“政府補貼”“一帶一路”等光鮮旗號,冒用境內外著名醫(yī)藥科研院所、基金會、行業(yè)協(xié)會等高大上名頭,扮演神醫(yī)、專家、教授、研究員等各種頭銜,將其產品標榜為國內重大發(fā)明或國際科技領先成果,忽悠老年人大量購買其產品。無論銷售的是藥品、保健食品、保健品、普通食品還是其他產品,在經營者口中都變成了能治療疾病,對健康有益的“神藥”或者“神器”。通過強調老年人易得疾病、夸大產品療效、反復介紹“成功”案例,有的甚至還將廣告編成了朗朗上口的歌曲和口號,對參會老年人進行“洗腦式”宣傳。
實際上,這些經營者往往沒有相應的經營許可證和營業(yè)執(zhí)照等資質,其產品也沒有宣傳中的神奇功效。老年消費者務必擦亮雙眼,遠離打著養(yǎng)生講座、專家訪談、有獎聽課、“專家”坐診、免費體檢、傾情體驗、免費旅游等旗號,采取家訪送禮、親情拉攏、會員優(yōu)惠、雇托銷售、饑餓營銷等各種方式推銷產品的非法“會銷”活動,不相信商家“洗腦式”宣傳,切勿貪小失大。
第六,電信詐騙手段層出不窮,務必看護好你的“錢袋子”。
近年來,電信詐騙呈高發(fā)態(tài)勢,而老年人由于識騙防詐和抗風險能力都較弱,成為電信詐騙的主要受害群體之一。電信詐騙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冒充“老朋友”以各種理由借錢或者冒充醫(yī)務人員稱其子女住院亟需交錢才能動手術;虛假中獎或者扶貧詐騙,老年人想要領取獎金或者扶貧補助需要先繳納一筆費用,如保證金、郵資、手續(xù)費或者個人所得稅等;冒充銀行或者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工作人員的電話,以信用卡被透支或被冒用、涉嫌巨額詐騙、涉嫌洗黑錢等理由要求將資金轉到所謂的“安全賬戶”,一旦資金匯入,相關人員便徹底失聯(lián);相親交友詐騙,不法分子利用老年朋友獨居寂寞、求伴心切等心理特征,在互聯(lián)網社交平臺上刊登交友信息,誘騙老年人加其好友,之后會以種種理由借錢,借到錢之后就銷聲匿跡等。有的騙子不僅能準確說出老年人或者其子女的個人信息,還能偽造“紅頭文件”,來獲取老年人的信任,使老年人放松警惕;有的騙子會制造一種緊急的氛圍,迫使老年人來不及思考就匆忙打錢,等老年人回過神來為時已晚。
中消協(xié)強調,老年消費者對于涉及金錢的事,一定要理性分析、多方核驗,不要草率做決定,不向陌生人轉賬匯款,不將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信息告知陌生人,更不要貿然按照對方的指示進行操作,務必看護好你的“錢袋子”。
中消協(xié)提醒廣大老年人,在消費之前,一定要主動去了解產品或者服務的有關知識,“心里有數(shù)”之后再作出購買決策,做到不輕率,不跟風,不盲目,不任性。在消費過程中,還應注意留存發(fā)票、收據(jù)等消費憑證。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直接與經營者協(xié)商,提出合法訴求。消費者與經營者難以達成一致的,可撥打12315或12345熱線電話進行投訴舉報,也可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或者請求消協(xié)組織進行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