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公募基金再次迎來質和量的雙重飛躍。在妥妥的基金大年中,以債券打底、權益增強的“固收+”產品為投資者提供了更穩(wěn)健的選擇。
2021年,新基金發(fā)行創(chuàng)下了開門紅的歷史紀錄。面對全年市場行情,隨著疫情常態(tài)化發(fā)展,刺激性的政策逐漸退出,貨幣政策將進一步正?;?。當經濟繼續(xù)穩(wěn)步回升,部分低估板塊將迎來復蘇。在降低投資預期的主流聲音下,固收+產品又將何去何從?
對此,博時基金副總經理、固收+團隊掌門人邵凱接受了采訪。他認為,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固收+的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
持續(xù)關注貨幣政策
邵凱認為,2021年的整體宏觀環(huán)境,或可概括為“刺激政策退出+內生增長動力回升”。首先,從政策上看,我們認為產出缺口是驅動政策變化的核心因素,2020年為應對疫情帶來的巨大沖擊,政府采取了較強的財政刺激和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未來隨著潛在產出缺口的持續(xù)收斂,財政政策的刺激力度預計在2021年將有所削弱,而貨幣政策則將進一步實現“正?;薄?
另一方面,當前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是回升的,一方面,當前經濟依然處于補庫存周期當中,庫存回補有利于經濟增長的修復;另一方面,2021年PPI同比趨于回升,這將帶動制造業(yè)企業(yè)盈利能力的回升,對于企業(yè)盈利較為敏感的制造業(yè)投資,預計在2021年將繼續(xù)回升。庫存回補和制造業(yè)投資的回升,將支撐2021年經濟的韌性。
具體到債券、股票、可轉債等幾大類資產的投資機會方面,邵凱認為,債券市場依然處于熊市的中后期,債市依然缺乏趨勢性的機會,當前策略依然以票息為主,同時要警惕信用風險的進一步暴露。尤其要警惕弱資質主體和債務高度依賴于再融資的信用主體。
近幾年來,股票市場呈現出散戶機構化、機構頭部化和投資風格價值化的特征。公募的持倉越來越多的集中于經得起周期檢驗的頭部公司,權益市場的分化越來越強,優(yōu)質的白馬公司,其估值中樞得到了系統(tǒng)的抬升。但在經過近幾年的估值抬升后,市場普遍認為2021年股票估值繼續(xù)抬升的概率不大,未來權益市場的主線將從估值轉向盈利。而股票市場則依然存在結構性機會,對經歷過周期考驗,估值能匹配利潤增長的公司,存在一定的機會。
轉債方面,從模型溢價率上看,目前轉債市場的整體估值不低,內部分化也較大,預計2021年轉債市場普漲的概率不大,主要以結構性機會為主。目前主要以轉債正股為突破口,選擇高景氣細分領域的優(yōu)質賽道作為主要進攻方向。
“固收+”正是布局的黃金時代
2020年下半年,信用債市場出現了幾起暴雷事件,“政府信仰”正在被打破。在打破剛性兌付的大趨勢下,“固收+”產品還能否配置信用債?在配置時又將如何選擇?
邵凱認為,打破剛性兌付的大方向是較為確定的,基本面較弱,過于依賴“政府信仰”的信用債,未來可能會有更大的壓力,弱資質信用債品種將持續(xù)走弱且不可逆。
整個信用債的定價,未來將向基本面回歸,信用債的分化將進一步加劇,總的來看,當前債券投資要在防控信用風險的前提下,基于基本面挖掘信用資質較好的主體(如較為優(yōu)質的地產債和城投債),控制組合久期,抓住市場提供的高靜態(tài)收益率窗口,獲取穩(wěn)定的票息收益。
而從宏觀的角度上看,隨著潛在增速的持續(xù)下行,高票息的固收資產的供給將趨于萎縮,近兩年,資管新規(guī)的實施更加劇了傳統(tǒng)高息資產(如信托和非標)的供給收縮,銀行理財面臨著“高息資產荒”的局面。另一方面,隨著傳統(tǒng)理財的凈值化轉型,低波資產的優(yōu)勢也開始逐步凸顯。
在這一宏觀大背景下,固收+組合作為高息資產替代和銀行理財的替代,自然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在“高息資產萎縮”這一宏觀大背景下,固收+產品的發(fā)展才剛剛開始。
和權益類基金不同,固收+在迎來大發(fā)展時,關于其分類,業(yè)內尚沒有定論。根據波動和預期收益的不同,博時將固收+產品分為穩(wěn)健型、平衡型和激進型三個類別。穩(wěn)健型固收+產品的波動相對較小,收益略高于純債型產品,主要瞄準的是銀行理財替代,是博時目前發(fā)展的重點。平衡型和激進型產品的波動相對較大,但預期收益也更高,適合風險偏好更高的客戶 。博時認為,固收+市場前景廣闊,擁有更細化產品線,更強投資能力的公司,將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積極布局 贏在起跑線
面對居民財富搬家的需求,作為業(yè)內的老牌頭部公募,博時積極布局,并且已經涌現出一批相當優(yōu)秀的固收+產品。
以最老牌的固收+產品——博時信用債為例,該基金過去三年業(yè)績同類第五(5/181),五年業(yè)績同類第四(4/99),十年業(yè)績同類第一(1/33),是實至名歸的長跑冠軍。
最近三年,博時還孵化出了宏觀回報、天頤、樂臻等一系列產品。以樂臻為例,在過去一個一年的持有期中,樂臻在獲得超過11%的收益同時,僅有0.73%的最大回撤,遠遠超出了理財替代的要求。
2020年,博時推出了多只“固收+”策略基金,其中博時恒裕6個月持有期混合基金、博時恒盛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博時恒榮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博時恒利6個月持有期基金等產品,還采用了“固收+”疊加“持有期模式”。
在這背后,是從提升持有人收益的角度來考量的。純固收類資產的持有期收益分布相對平均,而權益類資產的收益分布非常的不均衡,通常在少部分時間貢獻了絕大部分的收益,這導致了如果選擇短時間持有權益類資產,這樣的持有期下組合回報的中位數和均值相差是非常大的,通俗的來說就是組合的表現很優(yōu)異,但很多的短期持有人都沒有掙到錢,這種矛盾會在拉長持有期后得到極大的改善。
目前,博時固收+團隊由固定收益總部、絕對收益投資部和年金投資部的骨干投研人員組成。在固收的配置基礎上,充分利用好權益研究部和權益各投研一體化小組對行業(yè)和個股的研究成果和機會抓取。管理模式上,分為單基金經理和權益+固收雙基金經理兩種產品管理模式。
其中,債券部分,兩種模式均依托博時大固收經驗豐富的投研團隊,配置上以信用債為主要方向,在嚴格把控風險的基礎上提供穩(wěn)定回報和安全墊。股票部分,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思路。自上而下的角度,通過把握大類資產歷史演繹和規(guī)律,進行股債間輪動和配置,從而實現低波動率下的收益增厚,通常為單基金經理管理;自下而上的角度,權益部分更多依靠基金經理對行業(yè)間景氣度的捕捉和個股阿爾法的持續(xù)挖掘,通常為雙基金經理管理。
展望未來,博時將繼續(xù)根據不同客戶群體的不同風險收益需求,進一步的豐富博時固收+的產品線,力爭在每一個細分產品線上,都能涌現出具有一線競爭力的頭部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