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睿遠基金
2018年度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頒給了介紹無保護攀巖運動者亞力克斯·霍諾德的《徒手攀巖》,很多人在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都表示幾乎不敢看那些懸崖峭壁上的鏡頭。我們可能會據(jù)此認為,他能完成這樣的壯舉,一定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但是霍諾德卻說:自信非常重要,但并不是越自信越好。
太自信的攀巖者會去嘗試一些還未充分準備好的挑戰(zhàn),而不自信則會導致適得其反的風險規(guī)避行為,這些都有令他們付出生命危險的可能。
我們或許不會像他一樣去徒手攀巖,把自己放在如此危險的巖壁上,但我們也經(jīng)常會做有風險的事情,比如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做出數(shù)額較大的投資決策等等。
我們到底要保持怎樣的自信,才能夠更好地做出決策并獲得成功呢?
太自信與不自信
雞湯文學、成功學總在鼓吹自信的積極作用的觀點,會使我們認為越自信就越好,但是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副院長唐·摩爾看來,這種觀點其實根本就站不住腳。他在《自信是所有問題的答案》一書中提到:
我們身邊自信與成功形影相隨的例子隨處可見,這讓我們不禁認為增強自信就能夠提高成功的概率。但是,第一這混淆了因果關(guān)系;第二,忽視了那些因為盲目自信而失敗的例子。僅僅因為自信與成功緊密相關(guān)就說自信可以帶來成功是不妥當?shù)?。在自信與成功這一對關(guān)系中,常常被忽視的第三個力量就是能力。
——[美]唐·摩爾《自信是所有問題的答案》
太自信是所有心理偏差之母,還會強化其他決策偏差的影響力。太自信意味著得欺騙自己,還會因此犯下各種愚蠢的錯誤;但不自信會導致另外的問題,錯過機遇和無法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太自信與不自信之間的道路很狹窄。
什么會影響我們的自信程度呢?
摩爾認為自信是一種綜合考慮主觀信念和客觀現(xiàn)實的評估參數(shù),過去的表現(xiàn)和當前的能力會影響對自己未來潛力的判斷,但我們需要根據(jù)事實而不是一廂情愿的想法來調(diào)節(jié)自信程度。
要想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就要在判斷中摒棄假設、想象和錯覺。我們需要對自己的優(yōu)秀程度、成功的可能性、完成任務的速度等方面進行評估,這是找到適度自信的起點。
想象一下,在投資當中我們會有哪些假設、想象和錯覺呢?
當我們準備買入一只股票或者基金的時候,是否因為其經(jīng)歷了一輪上漲,才獲得了我們的關(guān)注。我們是否假設了其依然會維持上漲勢頭,才因此買入?這種對于標的繼續(xù)上漲的信心,是否經(jīng)得起考驗呢?
如果回溯歷史,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市場不會一直上漲(某個行業(yè)、某只股票或者某只基金都是一樣),也不會一直下跌。
比如以2002年至2020年滬深300的年度增長率情況來看,就可以看到我們基于一些假設和錯覺的自信會對自己的投資產(chǎn)生什么樣的短期影響。
檢驗我們的假設
我們對自己的嚴謹性和邏輯性的要求,到底應該定多高呢?該如何避免自己被錯誤的或者有誤導性的言論所影響呢?
摩爾提出的一種方式是:檢驗假設,他認為這一行為本身將直接影響我們對這些假設的信心。
讓我們通過三個小問題來學習一下檢驗假設是怎么操作的。在不查資料且不請教他人的情況下,對下面三個問題里面的數(shù)字進行盡可能準確的猜測:
記下了你猜測的數(shù)字了嗎?接下來,我們需要量化對該猜測的確定程度,也就是估計自己的答案接近正確答案的概率(用百分比表示):
其實能看出來,確定程度這一步就是在檢驗我們的假設。假設檢驗本身將直接影響我們對這些假設的信心。在檢驗自己對上述3個問題的答案的確定程度時,需要回答自己在寫下答案時對正確性的把握有多大,也就是說,是在自己的記憶中搜尋信息,以確定這些信息是不是準確的。
(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分別是:2300億、1.35、2)
“考慮對立面”
檢驗假設是幫助我們找到合理自信的一種方式,但大腦默認的思維路徑是搜尋能夠證實當前問題的數(shù)據(jù)、證據(jù)和記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找出有什么要比找出沒有什么更容易,由此所帶來的問題是,我們依然可能由于過于自信而做出錯誤的決策。
如果沒有了批判精神,我們就總是能夠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會去尋找并最終找到能夠印證自己心中所想的依據(jù)。我們還會把視線從那些可能威脅到自己所鐘愛的理論的東西上移開,自然也就看不到他們了。這樣一來,我們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到那些有利于某個理論的壓倒性證據(jù)。
所以在驗證我們的信念的時候,或許可以問問:我的假設會是錯誤的嗎?或者更具體一點:哪些證據(jù)可以推翻我的假設?
因此我們還需要“考慮對立面”,這是最簡單且最全能的偏差消除的一種策略,我們可以通過詢問自己為什么可能錯了,來提高預測的準確性。
一個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想法的人往往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世界非常復雜,我們要經(jīng)常調(diào)整自己以適應現(xiàn)實的變化。正因為這樣,我們需要考慮對立面,想要不出錯就必須努力嘗試從各個角度去推翻自己最篤定的信念,盡管這是違背人性的。畢竟我們總是不愿意問自己到底為什么我們可能會是錯的,就像狂熱的信徒不愿意質(zhì)疑自己的信仰一樣。
我們之所以相信,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是對的。如果我們知道是錯誤的,我們就不會相信它們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考慮對立面有助于調(diào)低自信水平并提高判斷的準確性。摩爾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當人們強迫自己考慮和估計自己犯錯的可能性時,人們對自己的正確性的自信水平會降低,同時也能夠讓判斷更接近事實。
查理·芒格在描述自己的投資戰(zhàn)略時,他就提到了考慮對立面的價值:“反轉(zhuǎn),永遠要學會反轉(zhuǎn):把一種局面或者問題倒過來看,它的背面是什么?如果我們所有的計劃都錯了會怎么樣?我們不想讓事態(tài)向哪個方向發(fā)展?事情為什么會發(fā)展成那個樣子?”
在考慮對立面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考慮其他人的觀點。就讓我們以短線交易為例:短線交易的股票投資者會關(guān)注股票的短期行情,頻繁交易,力圖通過所謂的高拋低吸賺錢。短線交易者會緊密關(guān)注商業(yè)新聞,并根據(jù)當天的新聞尋找當日可能會上漲或下跌的股票。
但是每次這樣交易的時候,都是在跟其他人交易,所以有必要考慮一下交易的對家情況。所掌握的信息是否比對方更充分、更準確?別人知道多少呢?對家很有可能是和自己一樣自認為了解這只股票及其未來價值,并且對自己的交易決策充滿自信的人。
行為經(jīng)濟學強有力的證據(jù)證明:投資者交易越頻繁,投資收益就越低。學者發(fā)現(xiàn)投資者愿意交易的內(nèi)在原因通常是過分相信自己判斷的準確性,而事實上,很多這樣的判斷都是錯誤的。短線交易并不是能夠長期賺錢的好方法。
如果不知道交易對手為什么會跟自己交易,那么很有必要檢驗一下自己的自信程度,并且考慮一下自己是不是巴菲特所說的“牌桌上的笨蛋”。
培養(yǎng)概率思維的能力
我們總是在追求確定性,而多數(shù)情況下根本就不存在確定性,而以概率分布的方式思考不確定性問題能夠幫助我們調(diào)整自信程度。這種方法要求我們考慮到所有的可能性,以及各種可能性發(fā)生的概率。
著名的高爾頓板,向我們展示了隨機分布概率的情況。
從頂部不斷落下的小球,最后落在底部盒子里面的概率分布會是怎樣的呢?
摩爾為此所進行的實驗中,很多參加試驗的人認為小球落到幾號容器是隨機的,所以他們認為小球掉入所有容器的概率都是一樣的。
但高爾頓板的結(jié)果是隨機的并不意味著所有結(jié)果出現(xiàn)的概率都是一樣的。如果想讓小球落入a容器,它必須在10次碰撞之后都落到左邊。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概率是0.5的10次方,也就是說,扔1000次小球,才能有1次落入a容器。
試想在投資當中如果我們總是頻繁交易,而短期買賣的擇時顯然是因為我們認為買入的標的會馬上上漲而賣出的標的會馬上下跌,我們對此有充分的自信才會這么操作。但是看看高爾頓版的結(jié)果吧,連續(xù)10次擇時都擇對了的概率就像是球落在a容器中一樣非常小,而如果我們在這當中對自己投資的資金比例又把握不當?shù)脑?,那?0次之后,我們還能有多少錢呢?
如果我們每天查看自己的投資賬戶,或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我們的投資組合是浮虧的。這種損失會刺痛我們,并且刺痛效果顯著,也許會使我們?nèi)滩蛔≠u掉那些正在虧損的投資標的。但我們還應該知道,市場出現(xiàn)波動是很正常的,很難猜準投資標的的價格什么時候會達到峰值或者跌到谷底,我們沒有辦法準確預測市場。但長遠來看,投資回報為正的概率還是非常大的。
持有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數(shù)期限越久,取得正收益的概率越高
概率思維還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投資與賭博的區(qū)別。很多人會把投資股票和賭博相比較,認為股市就是賭場,投資在股市當中毫無意義(特別是在市場不好的時候,這種聲音會更大)。但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到底是什么呢?從統(tǒng)計學這個角度來看,不同之處在于,從長期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股票價格的上漲,這是個預期價值為正的事情;而賭博的長期預期價值為負。
所以對于投資來說,面對連續(xù)出現(xiàn)的預期價值為正的有風險的選擇時,最理性的反應就是每次都接受風險。也就是說,理解波動、保持在場,才能夠確保自己抓住每一個上漲的機會。
最好的策略和最好的路
到底是太自信好,還是不自信好?這其實是虛假的積極觀點還是虛假的消極觀點更好這一問題的另一種問法。但是,后面這個問題是無解的,或者說,答案要視情況而定,這是個永遠爭論不出結(jié)果的議題。
我們要做的不是評判太自信和不自信孰優(yōu)孰劣,而是要找到一條道路,那就是符合理智的、忠于真理的道路;最好的策略就是深深相信你能夠做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且這份信心要有理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