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興證全球基金
大家普遍感受到,近期A股波動明顯加大了,自7月23日起的三個交易日內上證指數(shù)回調了5.4%,恒生指數(shù)跌幅更大,達到了9.5%。
市場一跌,有些投資者就陷入了焦慮:“三根大陰線幾乎把今年收益都吐回去了”、“今年白干了”……,甚至有朋友反思:“自從入市以來,天天看著K線圖膽戰(zhàn)心驚,投資怎么這么累?”……
確實,股票是一類高波動的資產,早賣一天晚賣一天收益可能會相差不少。但產生焦慮之前先問問自己,未來是否還要繼續(xù)投資,如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是否需要這么在意短期的波動呢?
本文想與各位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為什么建議大家減少對“短期漲跌”的關注?
我們會被股票每日的漲漲跌跌搞得心煩意亂,主要還是因為害怕虧損風險,以及即將到手的收益又失去的風險——從短期來看,股票市場確實是高波動的。但沃頓商學院教授Jeremy J。 Siegel在著作 Stocks for the long run 中用美國的數(shù)據進行測算分析后發(fā)現(xiàn),拉長時間來看股票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樣是風險最高的資產。
如下是書中用于展示各類資產風險與持有期限的關系的一張圖。其用收益標準差來代表風險,下圖中最深的柱子表示股票資產,另外兩根柱子分別代表長期國債和短期國債。坐標軸從左到右,分別表示持有1年~30年的風險大小??梢钥吹?,當時間拉長到20年以上時,股票資產的風險明顯降低了,收益標準差甚至比債券還小。
圖片來源:Jeremy J。 Siegel, Stocks for the long run
這似乎是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認知的,對此,我們專門用國內數(shù)據做了一組測算。我們調取了中證股票基金指數(shù)(H11021)在2004年1月1日到2021年6月30日期間的每日收盤數(shù)據,并進行持有時間周期從短到長的模擬投資:假設在任何一個交易日買入并持有1天、6個月、1年、3年、5年、10年,然后計算不同持有周期下收益率的分布情況。
維度一:獲得正收益的次數(shù)占比
如下圖顯示,在4249組日收益率樣本數(shù)據中,中證股票基金指數(shù)日漲跌幅的正收益占比為54%。隨著持有時間的拉長,正收益的占比在持續(xù)上升。
數(shù)據來源:Wind,興證全球基金測算;數(shù)據區(qū)間:2004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計算方式:假設在任何一個交易日買入并持有1天、6個月、1年、3年、5年、10年,計算總樣本中獲得正收益結果的樣本占比。樣本數(shù)據不代表總體情況。數(shù)據為模擬測算結果,不代表真實收益,不作為收益保證。
維度二:年化收益的波動率和極值差
除了正收益概率,我們還分別計算了不同持有期限下年化收益率的波動率(標準差)和極值差(樣本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的差值),嘗試用這兩個指標來衡量投資風險。如下圖結果顯示,年化收益率的標準差和極值差,都隨著持有期限的拉長而降低。
數(shù)據來源:Wind,興證全球基金測算;數(shù)據區(qū)間:2004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計算方式:假設在任何一個交易日買入并持有6個月、1年、3年、5年、10年,并將計算出的持有收益率進行年化處理,分別計算每一種持有期限年化收益率樣本數(shù)據的標準差和極值差。注:由于日收益的衡量時間太短,對其進行年化處理不具備參考意義,因此此處沒有對持有1日的樣本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樣本數(shù)據不代表總體情況。數(shù)據為模擬測算結果,不代表真實收益,不作為收益保證。
那為什么長期勝率更高呢?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股票的本質。很多股民可能僅僅把股票看作一種和“彩票”一樣可以讓人快速致富的工具,因此將注意力局限在了每日的股價漲跌上,很少去關注股價背后的東西。
其實,股票背后代表的是對企業(yè)的所有權。買入股票,你就與其他同樣買了這只股票的投資人一起,共同擁有了這家公司的所有權。所以,股票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代碼、一個數(shù)字,而是一家實實在在存在著的企業(yè),而股價就是這家企業(yè)所對應的價值。
如果說股價僅僅由公司的真實價值決定,那股價就不會有這么頻繁的變化,因為大多數(shù)情況下,一家公司的基本面不太可能在一天內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事實上,公司質地的變化基本是在很長時間里慢慢進行的。但由于股價是在市場參與者們的頻繁交易中形成的,只要大家的心理價位不同,就會形成不斷波動的價格,以反映市場供需關系。但理論認為,在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上,長期來看,股價并不會偏離企業(yè)內在價值太遠,股票價格還是圍繞股票價值上下波動的。
這也就是在對公司基本面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拉長時間能夠提升勝率的根本原因所在。正如格雷厄姆所說:“股票市場短期是一臺投票機,但長期是一臺稱重機。”
最后,我們到底為什么要投資股市?
既然股票背后代表的是一家家企業(yè),那么股市就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參與股市其實就是在參與經濟增長的過程。我們也許應該慶幸生活在資本市場不斷成熟的當今時代。在沒有股票市場的年代里,大多數(shù)普通勞動者只能依靠人力資本賺錢,但是股票市場的出現(xiàn),給了一些普通勞動者成為“企業(yè)家”的機會——即使資產規(guī)模不大,也有可能依靠其取得資本回報。
Jeremy J.Siegel教授收集了美國在1802到2001的兩百年時間里各大類資產的表現(xiàn),李錄的《文明、現(xiàn)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中則在此基礎上將數(shù)據延展到了2011年:即使扣除通脹影響,股票資產在過去200多年時間中也上漲了100萬倍,是所有大類資產中表現(xiàn)最好的,而假設1802年你有1塊美金,200多年后它只值5分錢。
圖片來源:李錄《文明,現(xiàn)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對此,李錄在書中提到:“經濟增長是股票價格增長的核心因素之一。以美國為例,其實際GDP在過去200年里大約增長了33000多倍,年化大概3%多一點。而股票實際上是代表市場里一定規(guī)模以上的公司,GDP的增長很大意義上是代表了這些公司銷售額的增長。一般來說公司有成本,但是屬于相對固定的成本,不像銷售額增長那么大,因此利潤的增長往往是超過銷售額的。當銷售額以4%、5%的名義速度增長時,凈利潤差不多以6%、7%的速度增長。而股票的核心價值是利潤增長反映到今天的價值,因此股價也以6%、7%左右的速度增長,最后的結果就是差不多200年里增長100萬倍。”
所以,如果我們看好一個國家未來的“國運”,對一個國家的未來經濟增長有信心,就有理由通過配置股票等權益類資產來參與其經濟增長,分享成長紅利。同時,通過拉長投資期限、減少對短期漲跌的過度關注,給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更舒適的投資體驗。
下次市場大跌的時候,在產生焦慮情緒之前先問問自己:我是在“投機”還是“投資”,或許就豁然開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