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18日,三只基金相繼宣布募集失敗,使得今年募集失敗的基金數量達到了23只,同比上升35.29%。需要指出的是,募集失敗基金中既有主動權益基金和FOF,還出現了今年公募大力布局的“固收+”產品。
三天三起
9月18日,中融基金發(fā)布公告稱,旗下中融內需價值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未能滿足備案條件,基金合同不能生效。該基金募集期間為6月11日至9月10日,股票投資比例為60%-95%,是一只偏股混合基金。
來源:中融基金
9月17日,深圳某中型公募發(fā)布公告稱,旗下某只債基因未能滿足備案條件宣告募集失敗。該基金募集期間為6月16日至9月15日,是一只二級債基(即“固收+”),投資于債券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資產的80%,股票部分投資于港股通標的的比例為股票資產的 0-50%。該基金所指的“備案條件”,需要在3個月募集期內,基金募集份額總額不少于2億份,募集金額不少于2億元且基金認購人數不少于200人。
9月16日,新沃基金發(fā)布公告稱,旗下于6月15日開始募集的新沃競爭優(yōu)勢混合基金,截至9月14日募集期限滿,未能滿足備案條件而募集失敗。該基金投資股票的比例在基金資產凈值中占比為60%-95%,是一只偏股混合基金。
來源:新沃基金
加上上述三只基金,年內募集失敗基金數量達到了23只,較去年同期的17只增加了35.29%。從基金類型來看,23只基金中有6只偏股混合基金和1只靈活配置基金,9只債券基金(其中6只為中長期純債基金,3只為“固收+”偏債混合型基金),另外還有一只混合型FOF產品。
原因各不同
今年募集失敗的基金不僅有債券基金,還有不少主動權益基金。從時間來看,權益基金募集失敗案例,發(fā)生在4月前后、7月和9月。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4月市場歷經大幅調整,新發(fā)基金熱度驟降;而在7月和9月,市場出現了極致化的結構性行情,資金追捧新能源、光伏等主題基金,缺乏亮點的權益基金則受到了冷落。
針對債券基金發(fā)行失敗,華南公募人士陳寶(化名)表示,債券基金尤其是中長期純債產品主要是面向機構客戶,機構客戶掌握著主導權。這類基金發(fā)行失敗,可能是因為產品上報時機構存在投資需求,但獲批后機構需求發(fā)生了改變。因此,發(fā)行檔期較靠后的基金,沒在規(guī)定時間內找到滿足最低門檻的認購資金兜底,就會出現發(fā)行失敗。
此外,針對“固收+”基金的發(fā)行失敗,分析人士則指出,盡管今年基金公司布局“固收+”的熱情很高,但某些“固收+”基金未能較好地控制回撤,導致基金凈值大幅波動,影響客戶持有體驗,疊加供應端數量激增,一定程度上導致發(fā)行難度上升。
鵬華基金經理汪坤指出,做好倉位控制、靈活擇時與行業(yè)輪動是“固收+”運作的三大關鍵點。“根據不同的經濟周期大類資產的收益表現,對相應的行業(yè)板塊進行輪動配置。從資產配置來講,股票和債券有比較強的負相關性,兩者搭配的體驗優(yōu)于單一持有,才能夠避免單一市場下跌造成的風險。
理性看待募集失敗現象
陳寶還指出,今年基金募集失敗案例明顯增加,主要是中小基金公司新產品募資較為困難,這是行業(yè)“馬太效應”的又一個體現。頭部基金公司不僅具有渠道優(yōu)勢,也具備較好的歷史業(yè)績優(yōu)勢。近期以來,“日光基”基本很難看到,但大公司通過旗下知名基金經理掛帥,保成立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某第三方基金評價人士對記者表示,基金發(fā)行失敗案例增加,和基金市場的“供求失衡”也有關系。截至目前,市場存量基金已超過7000只,超過了A股上市公司數量,投資類型和主題布局基本涵蓋到了方方面面。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基金如果不具備明顯的差異化特征,很難再吸引到市場資金關注。
該基金評價人士表示,在基金大擴容背景下,未來募集失敗很可能會成為常態(tài)化現象。募集失敗是一種市場信號,來調整基金市場的供需結構,也減少了以往為“保成立”而導致的不必要資源浪費。
某公募人士表示,目前大家基本都能理性看待募集失敗現象了。實際上,不僅是基金募集失敗,從此前的理財收益不保本、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保本基金退出市場、迷你基金加速清盤等現象來看,在資管行業(yè)轉型大背景下,市場也在逐漸形成相應的心理建設。